秦琼与尉迟敬德同为唐朝初立功勋的名将,常被后人并称为门神,受人敬仰。然而在官方史书的定位里环球策路,尉迟敬德的地位往往略高于秦琼;可是在大众记忆中,当人们谈论唐代的开国功臣时,往往首先想到的却是秦琼(秦叔宝),这其中有其个人魅力与传奇经历的影响,也与他们在历代戏剧与民间传说中的塑造有关。
在24功臣的序列里,尉迟敬德居于武将之首,而秦琼则位居末尾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推行安民休养、农业为本的国策,社会相对安定,贤臣得以提拔,藉此开启了贞观之治的盛世。为纪念当年并肩征战的功臣,李世民命人在凌烟阁内绘制了24位功臣的图像,作为永恒的纪念与敬仰的对象。这些画像生动逼真,李世民也时常前往瞻仰,以观其神气与气质。根据史料,凌烟阁的24功臣依次是:长孙无忌、李孝恭、杜如晦、魏征、房玄龄、高士廉、尉迟敬德、李靖、萧瑀、段志玄、刘弘基、屈突通、殷峤、柴绍、长孙顺德、张亮、侯君集、张公谨、程知节、虞世南、刘政会、唐俭、李勣、秦琼。就在这24人之中,尉迟敬德排在第7,前面六人大多来自皇室或重臣之列;在当时以文重武、安定为先的社会风气下,像尉迟敬德这样出身草莽却以武功著称、能够进入凌烟阁的武将,实属罕见与罕见中的佼佼者。相较之下,秦琼则处于末尾位置,这与他早年的伤病缠身、贞观之后难以再立新功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。
展开剩余60%若把目光放在个人经历的曲折性上,秦琼的排序看起来更具戏剧性。正史对尉迟敬德的记载起点,是他在“大业末年”从军于高阳,随后随刘武周起事,被任命为偏将的经历;与之相比,隋唐时期的演义小说则往往从刘武周叛乱之事拉开尘封的故事序幕。历史记载刘武周南侵并州、与李唐交战的时间,落在武德二年,这一点在正史与演义中基本一致。因此,关于尉迟敬德的故事,更多是从唐朝建立之后才开始展开叙述。
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往往以“曲折宏大”来取胜,一部小说若以尉迟敬德为主线,往往只能展示隋唐之交的后半段故事;而真正引人入胜的,往往是前半段乱世中的英雄们如何涌现与汇聚。相较之下,秦琼的经历更显传奇色彩。大业之乱期间,他先作为隋军的一员进入儿帐护卫,后来投奔张须陀,参与镇压农民起义,乃至辗转投向瓦岗军,成为李密、王世充等隋末起义军的核心力量之一。最终,他顺应历史潮流投向李唐王朝,其经历之波澜在隋唐诸将中罕见,且在各个阶段都取得显赫战功,事迹极为丰富,人物形象也因此显得更加立体丰满。
此外,在正史的记载里,秦琼“从征于美良川,破尉迟敬德,居功最多”的表述,成为他超越尉迟敬德的重要凭据。作为历史记载中明确被记载打败尉迟敬德并居功至高者,秦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胜出于程咬金等人,成为隋唐历史故事与文学演义中的核心线索人物。这种清晰的胜负记载,使他在史书与传述中扮演着独特且举足轻重的角色,成为后世创作与传颂的重点对象,使秦琼在大众记忆中始终拥有更鲜明、更耀眼的“主线形象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